四月二十二日,鐵門鄉長塘村七組,鄧大飛(中)在李子園指導村民對李子樹進行管護。
文/圖?梁平日報記者?譚?燕
沐著和煦的春風,迎著溫暖的陽光,近日,記者走進鐵門鄉長塘村,只見腳下是寬敞干凈的道路,兩側是整潔靚麗的庭院,地里是長勢良好的莊稼……祥和秀美、生態宜居的鄉村新圖景在眼前徐徐鋪展開來,令人陶醉不已。
曾經的市級貧困村,如今早已煥然一新。在這美麗蝶變的背后,除了國家好政策的精準幫扶外,還凝聚著無數人努力的汗水、艱辛的付出。長塘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鄧大飛便是其中的一員,他懷揣著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義無反顧地擔負起了脫貧攻堅的重擔,成績有目共睹,深受好評。
前不久,在重慶市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鄧大飛獲評全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基礎建設
夯實脫貧之“基”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是脫貧攻堅的一項重大工程,更是貧困群眾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支撐。自2015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鄧大飛帶領長塘村黨員、群眾,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努力為村民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水平,不斷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前村里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人不好走,車也不能通。”長塘村七組村民劉仁云說,現在好了,土路“變身”水泥路,下雨天再也不用擔心濺一身泥、腳底打滑了,出行也更加方便了。
幾年來,長塘村硬化道路40多公里,打通“最后一公里”,實現全村“戶戶通”;安裝自來水管道15千米,修建分散式集雨池8口、儲水池3口,整治山坪塘16口,村民生產生活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協助78戶村民實施舊宅復墾100余畝,增加村民財產性收入1300多萬元。
“現在,村里戶戶通水泥路、家家喝自來水,公路兩邊的太陽能路燈也亮了,村民們還用上了天然氣,大家的生活質量提高了,村莊也更美了。”鄧大飛高興地說。
產業發展
筑牢脫貧之“本”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鄧大飛說,實踐證明,這才是最穩定、最長久的脫貧方式。
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鄧大飛以身作則,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帶領村委一班人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流轉土地200余畝,種植刺梨150余畝、晚熟李50余畝。村民們不僅可以通過流轉土地增加收入,還能在種植基地謀一份工作,實現家門口就業,鼓起了大伙兒的“錢袋子”。同時,長塘村還建了一個占地2畝的光伏發電站,在給村民提供清潔能源的同時,還能幫助村民增收。
“我在刺梨園工作2年了,主要負責日常管護工作。這里離家近,方便照顧家庭,每年還能收入2萬余元。”長塘村一組村民鄧大波說。
為減少村集體管理成本,鄧大飛主動擔起了刺梨園的“免費管家”,并利用自己的種植技術在刺梨園里套種蔬菜、西瓜等,為村集體增加收入3萬余元。2019年,長塘村首次兌現了給村里所有貧困戶144人、每人140元分紅的承諾。2020年,長塘村集體經濟持續增長,村里所有脫貧戶133人、每人分紅234元。
此外,鄧大飛還建立了蔬菜種植基地80余畝,結合長塘村的自然資源和海拔優勢,因地制宜,種植高山錯季蔬菜。該蔬菜基地不僅每年可向市場供應上百噸新鮮優質的高山蔬菜,還為本村黃國玉、陳永菊等6名村民提供了長久穩定的就業崗位;并帶動本村貧困戶蔣鳳永和周邊其他農戶發展種植高山蔬菜200畝以上。
品牌打造
增強脫貧之“力”
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是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助推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為此,鄧大飛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基礎上,還領辦了梁平區長塘糧食種植股份專業合作社。他利用鐵門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產業優勢,帶領合作社成員發展種植優質水稻,并推廣良種良法,助力農業增產。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鐵門高山大米”成為了我區知名品牌。
隨著“鐵門高山大米”知名度的提高、銷量的增加,種植戶的荷包也越來越“鼓”。鄧大飛趁機鼓勵更多的村民種植優質水稻,并在種植技術方面盡心盡力、傾囊相授。
“鄧書記說,只要我們愿意種植優質水稻,他可以從種子、育秧、栽種、管理到銷售提供全程跟蹤技術指導和免費服務。”長塘村四組村民鄧大慶說,在鄧大飛的幫助下,他每年銷售優質水稻收入上萬元。
2019年,鐵門鄉大力發展電商扶貧,鄧大飛按照“致富帶頭人+站點+貧困戶”的新模式,帶頭學習電商,幫助村民及貧困戶銷售各種農產品2000余單;2020年幫助村民增收14萬余元。同時,大力推進當地農產品統一商標、統一宣傳、統一包裝的規范化管理,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及附加值;幫助本土涉農企業和農戶搭建農村電子商務等線上渠道,提高鐵門鄉農特產品的知名度,為其插上騰飛的“金翅膀”,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組組數據、一個個舉措、一件件實事,都是鄧大飛為脫貧攻堅嘔心工作的注腳和詮釋,是他與全村人團結一心、攻堅克難、努力拼搏的有力印證。
表彰是新征程的號角,長路漫漫,還需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腳踏廣袤厚實的土地,鄧大飛表示,他將接續奮斗、銳意進取,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努力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作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