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三日,福祿鎮陸坪村七組,高丙華在喂牛。
文/圖?梁平日報記者?周?茜
季春時節的福祿鎮陸坪村七組,草木葳蕤,斜風細雨中,牛叫聲時不時從牛圈中傳出來。身著粗布麻衣的“養牛人”高丙華正在為牛喂食。
在前不久召開的重慶市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高丙華獲評重慶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這位55歲的“農老漢”,經過2年多時間嘔心瀝血的努力,把家里的2頭牛發展到了19頭的養殖規模,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成為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養牛行家。
高丙華自食其力、艱苦奮斗,努力走向致富路的背后是脫貧前的命運多舛。2014年,他78歲的父親確診雙肺結核,妻子深受血管囊腫和子宮肌瘤折磨。在這個家庭,光是看病吃藥,每月至少要支出3000元。高昂的醫藥費加上兩個孩子上學的開銷成為高丙華背上的“兩座大山”,他起早貪黑地在3畝田地里勞作,日子依舊過得入不敷出。
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高丙華家享受到了一系列扶貧政策,大病醫保報銷比例不斷提高,這個小家庭開始絕境重生。
2015年,高丙華四處尋找發展機會,在打聽、調研肉牛市場后,他買了2頭土種牛,開始發展肉牛養殖。剛起步的時候,資金并不充足,產業難以達到規模,收效甚低。加之他一直是和田土打交道的“農老漢”,缺乏肉牛養殖技術,養出的肉牛體重低且肉質一般,效果達不到預期。
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讓高丙華倍感挫敗,但也激起了他的斗志。
2018年,高丙華在幫扶責任人和鎮、村干部的幫助下,通過扶貧小額貸款政策,向銀行申請貸款5萬元,用于擴大養殖規模。貸款下來后,區農業農村委相關工作人員、幫扶責任人和鎮、村干部時常到高丙華家,幫助他篩選各地優質肉牛品種,指導他養牛技術,細心告訴他養殖各階段的注意事項,讓他在發展肉牛養殖的路上不走彎路。
高丙華說:“人不怕窮,但怕志短。”為了早日脫貧致富,每次有專家前來提供技術指導,高丙華都認真聽講,虛心請教,并將所得所悟和緊要處詳實記錄下來。在實際喂養過程中,他理論聯系實際,不斷自我摸索,終于學習掌握了一系列肉牛養殖技術和訣竅,逐漸成長為村里公認的養牛行家。
“精挑細選的良種牛長肉快,現在牛圈里的成年牛有六七百公斤哩。”高丙華端著飼料盆,滿臉笑容地說,他的產業發展思路是以繁殖小牛、售賣小牛為主,售賣成年牛為輔。新出生的小牛,市場好,養四個月就能出售,一頭能賣4000余元。
自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但看著村里還有幾名困難戶,仿佛看到當年的自己。高丙華想,要想辦法拉一把鄉親,帶動大家一起走上致富路。他主動向想要發展肉牛養殖的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伸出援助之手,毫無保留地把養殖技術和訣竅分享給大家,一次又一次跑到他們家里手把手指導,并鼓勵大家鉚足精氣神,立志拔窮根。
“奮斗的日子滿是希望,我不能讓自己閑下來。”高丙華一直相信: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2017年,他向村里爭取公益崗位,通過積極表現,成功受聘為村級護林員,承擔起管理陸坪村山林的責任。幾年來,只要天不下雨,在陸坪村上千畝的山林里,定能看到高丙華騎著摩托車巡山護林的身影。
2018年12月,高丙華被評為川渝七縣區第五十六屆聯防護林暨經濟協作先進個人。
高丙華時常說,如果自身不勤快,就算黨和政府有再好的政策也沒用,脫貧致富、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去努力奮斗。
今年,高丙華又有新計劃,他準備把老舊的牛棚整改一番,建設一個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同時擴大養牛規模,推動肉牛養殖產業再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