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115002280086524761/2023-00010 | 發文字號 | |
主題分類 | 統計 | 體裁分類 | 政府公報 |
發布機構 | 梁平區統計局 | 有效性 | |
標題 | 重慶市梁平區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
成文日期 | 2023-04-06 | 發布日期 | 2023-04-07 |
索引號 | 115002280086524761/2023-00010 |
發文字號 | |
主題分類 | 統計 |
體裁分類 | 政府公報 |
發布機構 | 梁平區統計局 |
有效性 | |
標題 | 重慶市梁平區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成文日期 | 2023-04-06 |
發布日期 | 2023-04-07 |
2022年,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迎接黨的二十大和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動力,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決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有力應對各種超預期因素沖擊,經濟發展保持了多重壓力下的恢復態勢,生產需求基本平衡,重點領域支撐加固,新動能加快成長,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保持了經濟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71578萬元,比上年增長(下同)4.2%。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增加值662467萬元,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2798351萬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2310760萬元,增長1.7%。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1.5:48.5:40.0。
年末戶籍總人口911747人。其中,城鎮人口377454人,鄉村人口534293人。男女性別比108.46(女性為100)。年內出生4889人,出生率為5.4‰;年內死亡7382人,死亡率為8.1‰。常住人口64.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1.96%。
全年全區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免費辦理各類人員求職登記3707人次,免費開展職業指導10226人次,成功介紹3313人就業。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942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就業334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3108人。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1094萬元,增長10.8%。其中稅收收入136386萬元,增長2.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95828萬元,增長2.7%。
2022年,全區共新發展各類市場主體9329戶。其中,內資企業2278戶,個體工商戶7022戶,農民專業合作社28戶。
二、農業
全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1014256萬元,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分別為595464萬元、50682?萬元、302576萬元、47494萬元和18040萬元。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00.4萬畝,增長3.0%。蔬菜播種面積33.6萬畝,增長4.8%。水果種植面積18.6萬畝,增長10.1%。
全年糧食總產量達35.5萬噸,下降0.7%。其中,夏糧產量2.7萬噸,增長2.0%;秋糧產量32.8萬噸,下降0.9%。全年谷物產量27.9萬噸,下降0.6%;其中,稻谷產量21.9萬噸,下降1.6%;小麥產量0.2萬噸,增長10.7%;玉米產量5.8萬噸,增長3.3%;水果產量20.2萬噸,增長10.8%。
全年出欄生豬67.9萬頭,增長6.7%;出欄羊4.1萬頭,增長2.7%;出欄家禽1115.6萬只,增長1.5%;出欄牛2.0萬頭,增長5.4%。
表1 2022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產品名稱 |
產 量 |
比上年增長(%) |
糧食(萬噸) 谷物(萬噸) 水果產量(萬噸) 出欄生豬(萬頭) 出欄羊(萬頭) 出欄家禽(萬只) |
35.5 27.9 20.2 67.9 4.1 1115.6 |
-0.7 -0.6 10.8 6.7 2.7 1.5 |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757735萬元,增長3.3%,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30.5%,工業對GDP貢獻率達24.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3218034萬元,增長9.5%,其中高新區產值2527226萬元,增長10.2%;高新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78.5%,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總產值592091萬元,增長10.7%,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18.4%。集成電路產業產值533699萬元,增長10.3%;綠色食品加工業產值770297萬元,增長14.2%;新材料產業產值709135萬元,增長7.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17933萬元,增長5.5%;產品銷售率97.3%,下降1.3個百分點。
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040616萬元,增長10.8%。全區資質內建筑企業實現產值2136109.4萬元,增長14.6?%。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8.0%,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7.3%,第三產業投資增長7.3%。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13.1%,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37.0%;民間投資增長1.2%,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46.7%;工業投資增長27.3%,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30.8%。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37758萬元,下降30.1?%。其中,住宅投資295374萬元,下降20.4%;商業營業用房投資22982萬元,下降51.5%。
全年全區商品房銷售面積49.7萬平方米,下降25.1%。其中,住宅39.6萬平方米,下降28.6%;商業營業用房4.4萬平方米,增長58.1%。
全年全區商品房銷售額27.3億元,下降23.2%。其中,住宅23.4億元,下降28.1%;商業營業用房1.8億元,增長64.1%。
全年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137戶。全區總面積1892平方公里,全區城鎮建成區面積45.02平方公里,其中區級建成區面積32.8平方公里。
五、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98889.6萬元,增長1.9%。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784773.3萬元,增長1.9%;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314116.3萬元,增長2.7%。批發業零售額879830.2萬元,增長3.4%;零售業零售額1692253.3萬元,增長1.1%;住宿業零售額30465.6萬元,增長0.2%;餐飲業零售額496340.5萬元,增長2.3%。在限額以上法人企業商品零售額中,通訊器材類企業下降61.3%,文化辦公用品類企業增長0.9%,糧油食品類企業增長15.4%,飲料類企業增長51.2%,煙酒類企業增長19.5%,中西藥品類企業增長22.9%,汽車類企業增長7.1%,建筑及裝潢材料類企業下降5.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企業增長11.6%,化妝品類企業增長86.5%,日用品類企業增長11.2%,金銀珠寶類企業下降68.5%。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全區公路通車里程4349.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92.6公里。全區鐵路運營里程達到81.5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營運里程46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貨物運輸量905萬噸,下降10.6%;公路貨物周轉量104159萬噸公里,下降12.8%;完成公路旅客運輸量276萬人次,下降11.8%;公路旅客周轉量8833萬人公里,下降51.3%。
年末全區汽車擁有量99070輛。公共汽車營運車輛663輛,其中客運車輛356輛、公交車133輛、出租汽車174輛。全區行政村公路通達率100%,行政村公路通暢率為100%,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為100%。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3186.4萬元,增長7.4%。郵政業全年完成信件函件2.2萬件,快遞業務量4130514件。年末固定電話用戶72603戶,下降0.4%;年末移動電話用戶704235戶,增長2.6%。年末互聯網用戶231711戶,增長3.2%。
2022年,全區共接待游客1352萬人次,增長22.9%,其中國內游客接待1352萬人次,增長22.9%,海外游客65人次,下降29.4%;旅游總收入85.3億元,增長30.2%。全區4A級景區2個,旅行社4家。?
七、金融
2022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5728428萬元,比年初增加637847.2萬元,比年初增長12.5%;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163720萬元,比年初增加335447.0萬元,比年初增長11.9%。
全年實現保費收入78452.8萬元,增長5.5%,其中人壽保險52989.8萬元,增長2.3%,財產保險25463.0萬元,增長2.3%。全年保險賠付24771.2萬元,增長9.8%,其中人壽保險賠付9407.7萬元,增長30.1%,財產保險賠付15363.5萬元,增長0.2%。
八、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00元,增長8.6%。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73元,增長5.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8元,增長7.6%。全區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20987元,增長5.5%。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5182元,增長3.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605元,增長4.8%。
表2 2022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長速度
指 ?標 |
全區常住居民 |
城鎮常住居民 |
農村常住居民 | |||
絕對量(元) |
比上年增長 (%) |
絕對量(元) |
比上年增長 (%) |
絕對量(元) |
比上年增長 (%) | |
人均可支配收入 |
34000 |
8.6 |
45673 |
5.5 |
21808 |
7.6 |
工資性收入 |
16126 |
9.0 |
23619 |
5.0 |
8299 |
7.5 |
經營凈收入 |
6775 |
5.1 |
7112 |
2.9 |
6422 |
6.7 |
財產凈收入 |
2224 |
10.0 |
3656 |
5.1 |
728 |
6.5 |
轉移凈收入 |
8876 |
10.6 |
11286 |
8.5 |
6359 |
8.8 |
全區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9.2萬人,增長22.4%。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5.9萬人,下降1.6%。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3萬人,增長2.5%;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0.1萬人,下降4.1%。工傷保險參保人數8.4萬人,下降17.8%。生育保險參保人數4.4萬人,增長1.4%;享受生育保險待遇0.5萬人次,下降18.0%。失業保險參保人數3.2萬人,下降3.2%。
九、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
全區共有中等職業學校3所,普通中學30所,小學65所,幼兒園95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10537人,畢業生32872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3205人,在校生8495人,畢業生2087人;普通高中招生5836人,在校生16683人,畢業生5289人;普通初中招生8214人,在校生27760人,畢業生11097人;普通小學招生6182人,在校生40935人,畢業生8296人;學前教育招生3382人,在校生16540人,畢業生6093人;特殊教育招生17人,在校生124人,畢業生10人。
2022年,我區實施市級以上科技項目3項,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7戶。全年共獲得專利授權592件,其中發明專利62件。截至年底,我區專利授權數2497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179件。全區共有注冊商標9000件,馳名商標1件,地理標志量11件。
區級廣播電視臺1座,影劇院2個,文化館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3個,農家書屋313個。公共圖書館2個,紙質圖書464983冊,電子圖書26TB。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1個,青少年兒童體育學校1個。全年有線廣播電視實際在冊用戶12.3萬戶,其中數字電視實際在冊用戶9.2萬戶。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99.3%,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9.1%。
十、衛生和社會服務
年末全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個體辦診所)575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4905張,其中醫院床位4760張。全區共有衛生技術人員401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644人,注冊護士1767人。
年末,全區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551人,發放保障金1904.0萬元。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4426人,發放保障金8741.6萬元。特困人員供養3098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717元/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581元/月,特困人員最低供養標準為932元/月。全區建有25個敬老院、1個社會福利院、0個福利中心,擁有床位3229張,集中供養440人;社區活動服務中心74個。
十一、資源和環境
全年全區水資源總量93849.5萬立方米,年均降水量1027.0毫米,總用水量15756萬立方米,下降2.5%。
2022年全區城市生活污水處理量1682.4萬噸,增長19.2%。區域聲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0.7分貝。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47天。環境空氣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
注:
1. 本公報中2022年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 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基礎設施投資是指建造或購置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基礎性、大眾性服務的工程和設施的支出。本文中的基礎設施投資包括交通運輸、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
4.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是指具有集體、私營、個人性質的內資企事業單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企業單位建造或購置固定資產的投資。
5.行業統計標準:
規模以上工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
有資質的建筑業:有總承包、專業承包和勞務分包資質的建筑業法人單位。
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法人單位。
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法人單位。
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全部房地產開發經營業法人單位。
規模以上服務業: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個門類和衛生行業大類。
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三個門類,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房地產租賃經營和其他房地產業四個行業大類。
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兩個門類,以及社會工作行業大類。
資料來源(以文中數據為序):
本公報中人口數據來自區公安局;就業、失業、社會保障數據來自區人力社保局和區醫保局;財政數據來自區財政局;各類市場主體、商標數據、專利數據來自區市場監管局;農村危舊房改造數據來自區住房城鄉建委;城鎮建成區面積數據來自區規劃自然資源局;交通數據來自區交通局;民用汽車數據來自區公安交巡警支隊;郵政數據來自郵政梁平分公司;通信數據來自電信梁平分公司、移動梁平分公司、聯通梁平分公司;旅游、文化數據來自區文化旅游委;金融數據來自人行梁平支行、保險數據來自區金融工作辦;教育數據來自區教委;科技數據來自區科技局;衛生數據來自區衛生健康委;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數據來自區民政局;水資源數據來自區水利局;水質、噪聲、空氣監測數據來自區生態環境局;其他數據來自區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梁平調查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