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竹山鎮獵神村,層層疊疊的小微濕地群綠意盎然。????
6月26日,雨后的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城水相依,水綠相融,人水相親。????
文/梁平日報記者?譚?燕?圖/梁平日報記者?熊?偉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在廣袤的都梁大地上,萬木爭榮,郁郁蔥蔥,秧苗青青,生機盎然,綠色成為鄉村的主打色。
向“綠”而行,點“綠”成金。近年來,區林業局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聚焦巴渝和美鄉村建設,以生態為底色、人居環境為根本、產業為引擎,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產業融合、治理高效的綠色發展新路徑,并通過小微濕地修復、千里林帶建設、集體林權改革等舉措,重塑鄉村生態底色,打造巴渝和美鄉村示范標桿,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梁平經驗”。日前,區林業局獲評“梁平區巴渝和美鄉村建設先進集體”。
小微濕地大作為
盛夏時節,漫步竹山鎮獵神村,一處處山地梯塘小微濕地如碧綠的翡翠鑲嵌在群山之間,遠遠望去,竹林、梯田、水塘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令人心曠神怡。
“這是生態修復后的結果。以前這里是一個礦坑深潭,水質不好,渾濁不堪,現在環境好了,我們過得舒心,游客也更多了。”獵神村村民們紛紛感慨道。
這片曾因采礦受損的山地,通過重塑濕地生態模式,打造了多功能的鄉村濕地,探索出小微濕地與環境治理、生態旅游、生態康養深度融合模式,成為熱門鄉村旅游打卡地,繪就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巴渝和美鄉村畫卷。
獵神村的蝶變,正是梁平探索“小微濕地+”融合發展模式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我區實施“全域治水·濕地潤城”,創新“小微濕地+”模式,建成示范性小微濕地400余個,濕地生態產品總價值達177.4億元,成為西南地區首個國際濕地城市。其中,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通過生態修復,吸引221種鳥類棲息,獲評“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典范。
“我們不是簡單地保護濕地,而是讓濕地成為連接人與自然、城市與鄉村的紐帶。”區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陳世康介紹,全區正在高水平推進國際濕地城市品質提升五年行動計劃,打造10個小微濕地示范鄉鎮、100個小微濕地示范村(社區)、1000個小微濕地示范院(點),通過“小微濕地+環境治理、有機產業、民宿康養、自然教育”構建鄉村小微濕地生命共同體。
千里林帶織錦繡
在梁平各鄉鎮(街道)的鄉村公路上,一條條由紅葉石楠組成的“紅色絲帶”環繞兩旁、蜿蜒山間,這是梁平“明月青山·千里林帶”工程的標志性景觀。近年來,我區完成營造林60萬畝,建設綠道500公里、生態廊道300公里,串聯城鄉綠色空間,描繪山水林田湖草一張圖、全域生態風景一幅畫。
“我們以紅葉石楠為灌木基底,結合實際配植香樟、水杉、紫薇等,打造錯落有致的季相變化,兼顧生態功能與景觀效果。”區林業局生態科相關負責人介紹。
一條條紅葉石楠綠道不僅裝點了山川、扮靚了鄉村,更與500公里防火道路、1000公里生物阻隔帶縱橫交錯,形成“路帶結合”的森林通道景觀,進一步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為守護梁平豐厚的綠色家底,區林業局還聯合多部門建立“林長+生態司法保護官+檢察長+山林警長”工作機制,設立重慶法院環境資源梁平雙桂湖巡回審判站,組建涵蓋黨員干部與司法干警的“濕地衛士”團隊,推進林長制與行政執法、刑事司法、檢察監督的銜接配合,并加強“府院聯動”,打通環境司法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合力。
綠富同興促振興
生態美了,如何讓群眾“腰包”鼓起來?梁平的答案是:向改革要動力。
近年來,我區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結合國家儲備林建設,盤活集體林地37.8萬畝,近5萬戶林農成功入股生態建設項目,并長期、穩定獲得收益,激活林業發展“一池春水”。
走進東山林場國家儲備林,3500畝梁平甜茶基地引人注目。“梁平甜茶既可以做茶,又可以入藥,林下種植甜茶,不僅豐富了國家儲備林物種多樣性,還改善了林相景觀、助農增收。”區林業局國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云龍鎮紅旗村,村民以林地入股國家儲備林項目,享受“保底租金+采伐分紅+就近務工”三重收益,戶均年增收超7000元。“守著林子也能領工資,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王桂芳笑道。
此外,竹山鎮獵神村村民們放下砍刀、執起鍋鏟,吃上“生態旅游飯”,全村年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超1億元。
……
區林業局聚焦林下經濟、“以竹代塑”、康養旅游等,發展甜茶5000畝、老鷹茶1000畝、中藥材2500畝、油茶9.3萬畝等,打造國家級“以竹代塑”應用推廣基地、全國綠色低碳示范基地,開展秀美田園、特色柚園、精品竹園大生態研學游,全區林業年總產值突破50億元,蹚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新路子。
如今的梁平,小微濕地星羅棋布,成群候鳥翩躚起舞;千里林帶層林盡染,紅葉石楠點綴鄉野;竹林茶田郁郁蔥蔥,生態產業生機勃勃……一幅幅“推窗見綠、處處見景”的巴渝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記者手記
和美鄉村底色是綠?成色在民
譚?燕
行走在梁平的鄉村田野,撲面而來的不僅是竹海清風、濕地鳥鳴,更是一幅“綠富同興”的生動圖景在眼前漸次鋪展。獵神村從礦坑到濕地的蛻變,紅旗村林農“三重收益”的笑顏,千里林帶中紅葉石楠舞動的“生態絲帶”……這些鮮活的場景背后,是梁平以“綠”為筆、向“新”而行的實踐智慧。
生態是最大的財富,綠色是最美的底色。我區通過“小微濕地+”模式,將生態修復與產業培育深度融合,讓濕地不僅是候鳥的驛站,更成為串聯城鄉、激活產業的紐帶;依托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沉睡的林地資源煥發活力,村民從“砍竹人”變身“民宿主人”、百里竹海“礦山變景區、竹山成金山”,生態價值在產業鏈中不斷溢出;構筑“明月青山·千里林帶”生態屏障、創新“林長+”機制,長效守護綠色根基。每一步探索都彰顯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內涵。
和美鄉村的底色是綠,成色在民。在梁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口號,而是村民“家門口”的風景、口袋里的收益,是生態保護與產業振興的同頻共振。這也啟示我們:鄉村的綠色轉型,需要以生態為基、產業為翼、治理為綱。當人與自然從對抗走向和解,鄉村便不再是發展的“洼地”,而成為詩意棲居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