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梁平區人才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于近日發布:
一、《規劃》出臺背景是什么?
答:“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全區譜寫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篇章的關鍵時期,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系統謀劃“十四五”時期全區人才事業發展工作,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加快建設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人才集聚高地,為在梁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譜寫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篇章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特編制本《規劃》。
二、《規劃》編制的現實基礎是什么?
答:“十三五”時期,人才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人才總量不斷增長。截至目前全區人才總量17.24萬人。
人才素質不斷提高。人才技術技能、創新能力和思想素質不斷提高,高學歷、高職稱和年輕化趨勢日益顯現。
平臺載體不斷加強。實施“梁平英才”計劃、“鳳還巢”、“小培強”工程,大力支持發展“眾創空間”,推動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成功創建“兩群”地區首個市級高新區—重慶梁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實施精準引才“一事一議”、“一企一策”、完善高層次人才引育獎補等配套措施。新提供人才公寓和青年驛站324套。
三、《規劃》明確了什么樣的發展目標?
答:
1.人才資源總量18.3萬人,重慶英才計劃新增入選個人8名、團隊2個。擁有重慶英才A卡人才突破13人。
2.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占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7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總量的35%以上,全區人才貢獻率提高至40%。
3.公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達15%,新增勞動力中受過高中及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58%,市級及以上研發平臺(個)達到72個,科技型企業達到400家。
4.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高至2%,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
5.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要進展,創新創業平臺體系更加完善,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迸發。
四、川渝毗鄰地區人才如何協同發展?
答:
1.推動人才政策頂層設計,實施人才資源共商、共建、共享,做大人才協同發展“蓄水池”,共育優秀人才、協同招攬人才。
2.提升人才工作合力,建成具有競爭力的行業人才集聚區、產才融合發展示范區、青年人才薈萃區。
3.打破人才使用地域限制,以產業為導向協同開展引才育才,推動人才身份互認、人才市場互通與人才服務共享。
五、“璧山·梁平”人才如何協同發展?
答:
1.開展多形式、多領域、多層次人才交流合作。到2025年,累計互派各類人才交流學習達2500人次
2.搭建人才協同發展交流平臺,推進人才資源共育共享。到2025年,累計開展協作培訓共育各行業人才達10000人次。
六、如何推進“四化”人才培育?
答:完善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和基準的人才引進政策體系;實施“城市大腦”計劃,建設“云上梁平”;推進科技與文旅融合發展;引育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
七、如何建設“巴蜀工匠”協同培養融合區?
答:為川渝兩地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一批緊缺急需高技能人才。到2025年底,全區技能人才總量占就業勞動者總量超過3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總量比例達到35%。
八、如何建設人才隊伍?
答:統籌建設主導產業科技人才、特色產業專技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教育事業人才、衛生健康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業和鄉村振興人才、社會工作人才、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人才、新就業群體和旅游人才等十支隊伍。
九、《規劃》明確了哪些重點舉措?
答:
(一)培養引進重點產業緊缺人才
以服務梁平高質量發展為引領,著力加強人才發展平臺建設,完善各項服務人才機制。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培養引進重點產業緊缺人才。營造人才發展良好生態,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創新發展。優化人才供給體系,走新型工業化之路,發展壯大預制菜產業人才隊伍。
1.培養引進集成電路、綠色食品、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人才
2.培養引進智能家居、通用航空和能源等特色產業領域人才
3.推動預制菜產業人才集聚發展
(二)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創新發展
1.完善青年人才發展機制,支持青年人才成長,進一步夯實青年人才工作“塔基”,著力打造青年人才高地。
2.分層分類加大培育青年人才力度。
3.出臺實施相應政策措施,積極支持青年人才創新創業。
4.搭建平臺、營造環境,為青年人才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三)加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1.實施鄉村人才培養“三個工程”:優秀青年干部培養工程、鄉村實用人才培育工程、鄉村綠色農業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2.實施鄉賢引育計劃,完善返鄉人才支持政策和激勵機制,統籌各類人才服務鄉村。
3.加強組織保障,強化基層治理人才隊伍建設。
(四)加強人才發展平臺建設
1.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
(1)建設產學研創新平臺:全區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獲批認定(備案)國家級研發機構2個、市級及以上研發平臺72個、市級新型(高端)研發機構6個、省(市)部級以上研發分支機構3個,共建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5個。
(2)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兩站兩基地三院”研發機構和分支機構。
(3)大力發展科技服務平臺:到2025年,獲批認定(備案)國家級科技服務機構2個、市級及以上科技服務機構80個、星創天地6家、農業科技專家大院7家。
2.加強人才創業平臺建設
(1)完善高層次人才創業平臺建設:切實依法保護高層次人才在使用、流動、晉升、福利、獎勵、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權利。
(2)加快推進眾創空間建設:推動“行業龍頭+眾創”“產業鏈+眾創”“社會資本+眾創”等平臺建設。
(3)構筑大學生和返鄉農民工創業平臺:采用“創業+技能”“互聯網+”創業培訓模式,舉辦創業名師大講堂、創業訓練營等公共創業培訓活動。
3.優化人才公共服務平臺
(1)建設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至2025年,建成國家級、市級創新服務機構分別達2個、20個。
(2)加強“智慧人才平臺”建設:重點建設“一庫一平臺”,即梁平區高層次人才數據庫,梁平智慧人才管理平臺。
(五)健全完善人才機制
1.完善產業人才培養開發機制。
2.完善人才科學評價機制。
3.完善人才順暢流動機制。
4.優化人才服務體系。